?
非遺·石梅盤香餅
Shi Mei Pan Xiang Bing
品讀一座城市,當然少不了品嘗它的美味。
那些世代傳承于虞城里的美食,
同樣包含著千年古城的文化韻味。
石梅盤香餅是常熟著名的傳統(tǒng)點心,
它外形獨特,色澤金黃,口味香酥,令人百吃不厭。
01
盤香餅與太子的傳說
這枚精致的蘇式點心,因其形似盤香,
故被稱為“盤香餅”;
又因其出產于虞山石梅,
所以又被喚作“石梅盤香餅”,
這塊香餅的誕生和出名,
皆與南朝梁武帝長子昭明太子有關。
相傳昭明太子在常熟石梅讀書時,
有家燒餅店店主特意為太子制作了一款餅,
此餅以精細面粉制作,繞成盤香的形狀,
然后放于爐火上烘烤而成,色澤金黃,外脆里酥。
太子品嘗后非常喜歡,眺望山林,
見一塊突崖上有“石梅”兩字,
再觀手中的餅形似盤香,便將餅命名為“石梅盤香餅”。
上個世紀80年代,各國駐華使節(jié)來常熟游覽,
品嘗過盤香餅后都盛贊它獨具特色,眾口皆碑。
1983年,石梅盤香餅在蘇州市名優(yōu)食品評比中
獲“優(yōu)良食品”稱號,還被列入了《江蘇省小吃譜》。
1985年出版的《中國小吃》一書中
也收錄這款盤香餅的制作工藝流程。
1999年,石梅盤香餅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評為江蘇小吃。
02
制作技藝精細獨特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梅盤香餅第五代傳承人楊繼玉
楊繼玉的母親曾是鎮(zhèn)上有名的糕餅師,
糕餅在楊繼玉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99年,楊繼玉追隨初心,
在虞山腳下創(chuàng)辦起了圣百合食品公司。
2010年,楊繼玉正式拜常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梅盤香餅
第四代傳人王子瑾大師為師,
將這項專屬于常熟的傳統(tǒng)烘焙技藝,
通過圣百合的平臺,推廣到更多人的面前。
石梅盤香餅用料講究,做工精細,香酥油潤,
色、香、味、形均有獨到之處,
被美食家譽為蘇式點心一大特色。
石梅盤香餅制作流程
搟皮、分皮
2. 刷蛋
3. 搟酥
4. 包餡
五種自制(秘制)餡料
5. 盤生胚
6. 裝飾芝麻
7. 烤制出爐
剛出爐的石梅盤香餅色澤黃霜,
形態(tài)飽滿,酥香松脆、甜而不膩。
如今,圣百合制作的盤香餅品種繁多,
有葷素之分,甜咸之別,各有特色。
口味上除了傳統(tǒng)的豆沙、百果、桂花白糖外,
還研制出了玫瑰、棗泥、蔥油、椒鹽等新口味,
在色、香、味、形、風味上更符合當代消費群體的需求,
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03
石梅盤香餅傳承至今
石梅盤香餅作為一款常熟傳統(tǒng)名點,
經過一代代虞城糕餅師傅的技藝傳承延續(xù)至今。
2013年,石梅盤香餅制作技藝
被列入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楊繼玉被評為
常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梅盤香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021年,楊繼玉被認定為第五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梅盤香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在楊繼玉的帶領下,
常熟市圣百合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傳統(tǒng)名特優(yōu)食品的研發(fā),
和高校聯(lián)手破解了古老盤香餅的制作難題,使之得以傳承。
為傳播常熟的糕餅文化,楊繼玉打造了“江南糕餅創(chuàng)意園”,賦予每塊糕點文化內涵,傳承常熟傳統(tǒng)糕餅技藝,
讓經典美食代代相傳。
常熟人世代傳承的石梅盤香餅,用誘人的香味,
留駐了光陰的故事,傳遞著虞城獨特的文化韻味。
- END-
擬稿人 | 殷麗琴、張淑方
審核 | 金雪慶、徐紅艷
發(fā)布人 | 周靜
文字、排版 | 周靜
參考資料 | 《常熟日報》
圖片 | 圣百合食品、常來常熟、青春常熟
聲明:
本文由【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區(qū)】原創(chuàng)或整理編輯。相關轉載內容只為公益分享傳播之用,非商業(yè)用途。文章或圖片版權屬于原作者。如遇到: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郵箱:243851375@qq.com我們將及時審核、更正或刪除,謝謝。